本文转自:太原日报
一 潜心育爱 静待花开在兴华学前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张梅躬身幼教35载的教育旅程中,充满因爱而生的美好遇见。一个关于6岁男孩的故事,至今让她动容。
男孩围棋下得好,渐渐变得骄傲起来,常自称“高手”,称伙伴为“手下败将”。观察到这一情况,张梅决定亲自和他对弈一局。没几步,孩子便陷入困境。本想给他一次挽回的机会,男孩却看着棋盘,认真而坚定地说:“落子不悔,这就是规则!”
“这就是规则!”孩子的话掷地有声。张梅心中原本的些许纠结瞬间化为欣喜与感动。她深深感慨:“本以为一直是我们在引导孩子成长,殊不知在那个瞬间,是孩子为我上了重要的一课。”这份来自纯真心灵的指引,让她更加坚信,当教育者真正用心去爱时,所有的付出都会有“花开”的一刻。
对教育真谛的理解,往往在于刹那的顿悟。张梅对“差异”的深刻认知,便源于多年的实践与反思。
她忆起一个安静的女孩。女孩默默串好彩色项链,用期待的眼神请老师帮忙系好,然后欣喜地将其戴在玩具小兔头上,自始至终未发一言,眼中却闪烁着纯粹的快乐;同样是串项链,另一个女孩在完成后,却笑着将作品赠予张梅:“老师,送给你。”那眼神,温暖而真挚。
张梅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生命的丰富多彩。真正的教育,始于深刻理解、全然接纳并允许这种不同存在。当她蓦然回首,终于顿悟“差异”背后正是对生命最本质的爱与尊重。
行走在爱的教育路上,张梅不断地被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所指引,感受着生命交融的辉光。她坚信,当教育者怀抱大爱情怀,深爱这份守护纯真的事业,定能谱写出不凡的智慧人生。
二 “做老师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陪伴孩子们成长,就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作为兴华学前教育集团培养出来的一名全国模范教师,郭伟无比热爱自己的工作,她将“做新时代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作为目标,践行在每一天的日常教学里。
“一名幼儿园教师,还搞什么课题研究。”这样一句话曾深深刺痛了郭伟。她说:“幼师,不是‘孩子王’,需要坚守,更需要专业。我是在兴华礼仪幼儿园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深知幼儿园内涵发展和科研兴园的意义。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引领大家走专业发展之路、走科研兴园之路。”
与此同时,教师们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和科研兴园带来的改变,这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热情。郭伟先后获得省模范教师、省保教能手、市保教标兵、市教学名师等荣誉,进一步激励了她追求卓越的专业信念与行动。
从省内到省外,从怒江到新疆,郭伟承担起了“国培计划”培训任务。当接到为期一年的援疆任务时,面对即将中考的女儿、住进医院的公公、需要陪伴的小儿子,郭伟义无反顾地作出了选择。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成就生命’——这不仅是‘生命成长’课程的核心理念,更是一种照亮我精神成长的信念。”郭伟表示,这份热爱将支撑着她在幼教事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 晋疆共享“成长的力量”
“经过这段时间的帮扶,我觉得让学前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自己职业的使命感、荣誉感,比掌握教学技能更重要。”援疆教师田永莉这样总结了9个多月的工作感受。
田永莉是兴华学前教育集团总园教科研主任,赴疆后入职阜康市晋阜幼儿园担任副园长,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她是山西首次派出的学前教育专业援疆技术人员之一。
2021年7月,刚结束怒江支教工作不久的田永莉仅用半个小时就作出援疆决定,“新疆阜康市地处偏远,去了以后肯定是环境陌生。”虽然心存担忧,但田永莉更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搭建晋疆两地桥梁,共享幼教优质教育资源。
初到阜康,田永莉发现当地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团队偏年轻化、经验不足。“教师的素养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能幸福一群孩子。”田永莉决定从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开始。从幼儿园一日常规、区域游戏到安吉游戏、观察幼儿等,田永莉一一进行辅导,指导老师撰写安吉游戏观察笔记、课程故事,以公开课、随堂课的点评,及时给予指导和引领。
在山西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田永莉还与兴华学前教育集团对接,将优质资源引进晋阜幼儿园。她还发挥自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优势,为教师队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十年志向,将“自我成长的力量”传递到阜康市多所幼儿园,“我希望山西、新疆甚至更多地方的学前教育老师,成为一个成长共同体,不论何时何地,一起抱团前行。”她说。
四 情暖雪域架心桥
当帮扶西藏的任务紧急下达——“明天就出发”,王莉梅,这位从教24年的兴华学前教育集团赞城园知行园长怀着为西部学前教育出份力的期待,毅然上路。
辗转两趟飞机抵达拉萨,再乘车前往当雄县,随着海拔攀升,高原反应如期而至。然而,“缺氧不缺信仰”的信念支撑着她。幼儿园里,一个个纯真的瞬间温暖着她的心。孩子们穿着镶彩边的藏式小外套,皮肤是高原阳光晒出的健康色,眼睛却亮得像夜空里的星星。见到她时,他们会停下脚步,双手背在身后腼腆地笑,小声问好。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她递给一个小男孩一块印着小牦牛图案的积木,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紧紧攥在手里,小声告诉她“我家的牦牛比这个大”,还伸出小手认真比画。这个时刻,王莉梅深刻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渴望探索、渴望被看见,他们需要更优质的教育。
当地教师的敬业精神让人既心疼又佩服,他们从早忙到晚,既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又要准备教学活动,休息时间极少,却总是主动请教:“老师,你看我们这样记录孩子成长行不行?”这种求知若渴的眼神、想把事情做好的迫切,让王莉梅深深感动:“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相互照亮,是‘勤学笃行’精神的生动体现。”
短短一周,离别时的不舍涌上心头,那些亮晶晶的眼睛、记满笔记的本子,深深印刻在她的心里。王莉梅说:“在幼教路上,要怀着教育家精神,永远向着需要的地方坚定奔赴。”
五 用爱叩开无声世界
在兴华学前教育集团荔梅园,邱羽箫老师始终相信教育是“追光”的过程。直到遇见那个始终蜷在角落、沉默不语的男孩阳阳,她才真正明白,自己不仅要追随光,更要成为照亮孩子的光。
初遇阳阳时,这个不说话、不玩耍,常常握着勺子发呆或突然钻到桌底的孩子,让邱羽箫感到无从下手。在她迷茫时,安慧霞园长的建议点亮了她:“每天固定腾出半小时,陪他玩,和他说话,耐心等他。”这个具体的建议成了邱羽箫的行动指南。
从那天起,邱羽箫成了阳阳的“影子老师”。吃饭时,她一遍遍轻声描述食物;午睡时,抱着孩子讲绘本,对着他的小嘴示范发音。尽管回应她的常常只有安静的呼吸声,但她从未放弃。她发现阳阳对音乐敏感,便带他敲小鼓、听音乐,哪怕他只是用手摸一下,都会给予热情的夸奖。
大班上学期的一个早晨,奇迹发生了。阳阳在邱羽箫面前停下脚步,仰起小脸,轻轻地、却清晰地发出了一个音:“邱”。那一刻,邱羽箫的泪水夺眶而出。不久后,阳阳看着她缓缓说出了完整的句子:“邱老师,我喜欢你。”
会说话后的阳阳像变了个人。在邱羽箫的持续引导下,他敢登台唱歌,能主动表演,甚至克服恐惧登上了攀爬网顶。毕业典礼上,当阳阳手托闪亮的小星星,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大声歌唱时,那个曾经蜷缩在桌下的孩子,终于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
这段经历让邱羽箫深刻理解了“有教无类”的真谛。700多个日夜的“每天半小时”,叩开了一个孩子的无声世界。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美好,不在于终点的评判,而在于用爱点亮那盏名为勇气和希望的灯。
汇融优配-股票低息配资-按日配资炒股-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