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按照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原西野被改编为一野,原中野变为二野,华野则改编为三野,而原东北野战军则被称为四野。
四野成立后,设立了四个兵团:12兵团、13兵团、14兵团和15兵团。实际上,军委原本给四野分配了六个兵团的名额,分别是从12兵团到17兵团,考虑到四野当时的兵力,填满这六个兵团是绰绰有余的。但为何最终仅设立了四个兵团呢?原因很简单,太过显眼。
一、为什么四野只有四个兵团?
在全军整编过程中,其他三个野战军最多也只有四个兵团。例如,一野只有两个兵团,第1兵团和第2兵团,这两个兵团加起来只有6个军的规模。由于一野最初兵力最少,刚成立时只有2.6万余人,而所要面对的敌人,胡宗南部队的兵力超过20万,是其兵力的十倍之多。为了应对敌强我弱的局面,一野只能设置两个纵队,这和同时期华野12个纵队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展开剩余73%除了兵力不足,一野的装备也十分落后。1948年,陈毅视察西野时发现,西野每次作战时,连炮弹发放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不想打更多的炮,而是实在没有足够的弹药。然而,尽管困难重重,西野凭借极为有限的资源,依然创造了不少战绩。随着战斗的不断胜利,西野逐渐壮大,但与其他野战军相比,实力还是显得薄弱。例如,一野在改编时,总兵力约为15万人,而三野的兵力已经达到了58万。基于这种情况,一野最终只设置了两个兵团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二野,改编后的兵团数是三个,分别是第3、4和5兵团,兵力达到28万余人,虽然不及三野,但相对较为强大。而三野的兵力更为雄厚,改编后设立了四个兵团,分别是第7、8、9和10兵团。那么,为什么没有第6兵团呢?其实,中央军委最初确实为二野预留了第6兵团的名额。当时计划是,如果渡江战役进展不顺利,二野损失较大,可以从江汉、桐柏、鄂豫三个军区调兵组建第6兵团。但由于渡江战役进展非常顺利,敌人并未形成强大抵抗,第6兵团便未能成立。
三野也有类似情况。最初计划给三野五个兵团,分别为第7至第11兵团,但最终只设立了四个兵团,原因是当时符合标准的司令员不多,三野的兵团司令员仅能从四位符合条件的指挥官中选拔。至于第11兵团的名额,最终被空缺了。
四野原本有6个兵团名额,兵力也足以填满这些兵团。但由于兵力众多,如果设立六个兵团,会显得过于显眼,特别是考虑到其他野战军如一野才设两个兵团。因此,四野的领导层决定将兵团数目缩减到四个,但每个兵团的兵力却远超其他野战军,单兵团的规模甚至相当于一野的全部兵力。
二、四野兵团的司令员人选
四野设立的四个兵团中,12兵团和13兵团分别由萧劲光和程子华担任司令员。二人均是东野的老兵,在东野初期分别担任第1兵团和第2兵团的司令员,因此他们继续带领老部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14兵团的司令员则是刘亚楼,他本来是东野的参谋长。与其他兵团司令不同,刘亚楼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出众,还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和政工能力。四野的兵员众多,指挥体系复杂,因而需要一位懂得现代化军事指挥的将领来领导。因此,刘亚楼的军事背景和他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的先进教育,使得他成为14兵团司令的最佳人选。
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则以政工见长,他曾在7纵领导下成功攻克多个战略城市,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时也具备了扎实的带兵和练兵能力。因此,邓华的担任为15兵团带来了强大的战斗力。
三、14兵团的快速撤销
然而,14兵团虽然兵力强大、战力优秀,但却在成立仅半年后便被撤销。14兵团的兵力超过18万,拥有“东北五虎”中的两支主力部队,其战力无疑是四野最强的一个兵团。然而,14兵团却没有设立参谋长,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刘亚楼自身兼任了四野参谋长,拥有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足以承担兵团司令的工作;其次,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刘亚楼选择了“宁缺毋滥”的原则,直到找到合适人选之前,他便亲自兼任参谋工作。
但就在14兵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1949年7月,刘亚楼接到毛主席的指令,被调往空军担任司令员。由于刘亚楼的调动,14兵团的调整也随之而来,最终14兵团被撤销,兵团司令部调入空军编制,其余各部与13兵团合并。至此,四野的14兵团成了最早被撤销的兵团,尽管其兵力强大,最终也未能幸免于“番号取消”的命运。
发布于:天津市汇融优配-股票低息配资-按日配资炒股-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