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魏“鲁班”郭安兴的佛塔奇缘)
文博时空 作者 唐浩莹 公元519年,菩提达摩遨游中国,到达洛阳,见到永宁寺塔金盘炫日,光照云表,随即歌咏赞叹道:“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其宁为永,实是神功”。作为永宁寺塔的设计和建造者,郭安兴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一生,也与佛塔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郭安兴,字安兴,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门阀士族太原郭氏。据其兄《魏故河涧太守郭定兴墓志》记载,郭安兴以“智出天然,妙感灵授”著称,其建筑技艺高超,所建作品“世莫能传”,被人们尊称为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
郭安兴画像《魏故河涧太守郭定兴墓志》生逢其时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在佛教势力的鼓吹和统治阶级的推崇下,佛塔不仅越造越多,而且越造越高,越造越大。
北魏时期,孝文帝(467~499)进行“太和改制”,并在太和十八年(494)将都城由平城(山西大同)迁至洛阳,极力促进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佛教建筑成为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繁荣的重要象征。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佛教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寺造塔之风也达到了高潮。洛阳城不仅仅只是帝国的都城,更是佛教艺术与建筑的圣地。
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南北朝时期的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写下《洛阳伽蓝记》,其中记载:“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城内佛教建筑的盛况。
郭安兴生活在这一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在建筑设计方面重视天成,凭借“思出自然,建依妙感”的设计和建造特点被看重。灵太后钦点他主持建造永宁寺和景明寺,并许诺“以佛经为基,钱财不计,众卿缩减俸禄亦为君供物矣”,这为郭安兴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通天”奇迹
在北魏洛阳城众多的寺庙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永宁寺。在永宁寺的中部,曾经建有一座举世瞩目的木构佛塔——永宁寺塔,堪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通天”奇迹。
永宁寺布局(推测复原示意图)永宁寺塔是中国第一座可以登临的木塔,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建成。据《魏书·崔光传》:北魏神龟二年(519年)“灵太后幸永宁寺,恭登九层浮图”,这是登临木塔最早的记录。灵太后携孝明帝登塔眺望,发现“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下令禁止一般人攀登。不过,杨衒之有幸在河南尹胡孝世的陪同下登上了塔顶,他放眼俯看,不由感叹:“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永宁寺塔建成18年后被大火焚毁,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复原图,对于塔的高度,文献记载不一。在已知的北朝文献中,有几处关于永宁寺塔高度的记载:
魏收《魏书·释老志》:“肃宗熙平中,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
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金露柈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
杨衍之《洛阳记》:“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阎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有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发掘资料,推测永宁寺塔高度约为136.7米。而我国现存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辽代木塔通高67.31米。永宁寺塔比之不仅早了500多年,高度也是其两倍。
永宁寺复原效果图永宁寺塔立面复原示意图 (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傅熹年主编)建造解码
但是,在当时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郭安兴是如何建造出如此高耸入云的宝塔的呢?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对永宁寺塔基进行了发掘,铸就永宁寺塔“通天”奇迹的秘密终于得以揭示。
永宁寺塔的塔基位于寺院中部偏南,是整个建筑的“根基”。
郭安兴将塔基分为上下两层,皆为夯土板筑而成。下层台基东西广101.2米,南北宽97.8米,高逾2.5米,是地面以下的基础部分,紧紧的“托”住整个塔体;上层台基则位于下层台基的正中心,总体呈正方形,且四周用青石包砌,以增强防潮性和耐久性,是地面以上的基座部分。这种设计将夯土的稳定性和青石的耐久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宝塔打造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地基。
塔的“骨骼”——底层柱网的设计也颇为精巧。
郭安兴用124个方柱搭建了一个五圈排列的方形柱网:最内圈的“中心柱”共16个,4个一组,分布四角,通过夯土塔芯与上部结构相连,组成坚固的核心柱网,如同塔的“脊梁”一般;第二圈12个,每面4柱;第三圈20个,每面6柱;第四圈28个,每面8柱;第五圈为檐柱,共48个柱位,每面12柱。第四圈“明柱”以内是由土坯与木柱混合砌成的方形实体,一方面土坯砌筑的方形实体使佛塔内部保持了传统的空间形式,另一方面木构架(井干式铺作层内三圈柱网)对土坯高台起到稳固拉结的作用,两者结合形成塔心中部坚实的木骨土坯实体,使塔身获得空前的巨大体量,这也是这座佛塔得以建立的技术关键。另外,第五圈的“檐柱”与第四圈的“明柱”之间形成回廊式殿堂,又为塔身提供了额外的支撑,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稳固性。
在塔结构的设计上,采用了土木混合结构。以夯土为核心,外层用木柱支撑,这种结构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郭安兴将夯土的稳定性和木材的柔韧性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坚固又灵活的结构体系,既能让塔抵御风雨的侵袭,又能增强其抗震性,有利于永宁寺塔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保持屹立不倒。
永宁寺塔共有九层,每层的高度逐层递减,塔身自下而上层层收分。每层的檐柱向内收进,且收进的节律与檐柱高度递减的节律保持一致,每层每面向内缩进2.25尺,形成一个优美的锥形结构。郭安兴正是利用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减少了风力对塔身的冲击,还在视觉上营造出了塔体的挺拔感,使其呈现出“通天”之态。
除此之外,塔刹的设计进一步增添了“通天”之感。永宁寺塔塔刹的高度约70米,上有相轮、鎏金宝瓶和承露金盘,周围悬挂着130枚金铃,并通过四道铁索连接到塔的四角。当微风吹过时,金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来自天籁的乐章——“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塔刹的设计在增加塔的高度的同时,赋予了塔以宗教和视觉上的震撼效果,使其成为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
洛阳永宁寺木塔与塔心结构复原图永宁寺塔建成后,凭借“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被后人称为“通天奇迹”。相传,塔顶的金刹高耸入云,仿佛连接天地,其上的金铃在风中摇曳,声音能传至数里之外。郭安兴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将这座宝塔打造成了一座连接人间与天界的“天梯”。
伽蓝之殇
最初,在构筑佛塔的形状方面,郭安兴有所犹豫。
北魏时期,构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圆形,另一种是方形,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文化背景。一般来说,圆形构塔保留了更多印度佛塔的原始特征,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宗教象征意义;而方形构塔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化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更注重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比较适合融入寺院的整体布局。
“方为王朝之象征,正则国且盛。”
考虑到魏朝当时的情形,举国刚从困乏中走出,亟需一个标志性建筑来彰显国威,方形设计不仅象征着王朝的稳固与强盛,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郭安兴放弃了圆形设计思想,采用方形设计,来构筑四面。
“浮图四面,构造高且易用之。”
郭安兴采用方形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思想在于为了能够达到70多米的高度,木质结构方形奠基坚韧牢固,处于市区之中“大气有余,刚劲有力”。方形结构在力学上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承受巨大的重量和风力,同时在视觉上也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凭借着对木质结构和佛塔的深入了解,郭安兴成功设计出了这座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佛塔建筑。永宁寺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当时北魏王朝强盛的象征。
然而,世间繁华,往往敌不过一场火。
永熙三年(534年),永宁寺塔被雷击焚毁,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佛塔化为灰烬。大火从塔的第八层燃起,迅速蔓延至整个建筑,尽管朝廷派出千名羽林军救火,但是火势依然无法控制。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甚至一年后仍有烟气散出。
传说,永宁寺塔被大火焚烧三个月后,其构件飞至东海,甚至有人从东莱郡(今山东地区)来洛阳时,在海上看到了塔的幻影,光辉四射,仿佛新造一般。然而,浮图在显现不久后,大雾升起,塔影便逐渐消失了。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一批精美的彩绘泥塑造像残件在永宁寺遗址中被发现,所幸因大火的烘烤,一些残件得以保存至今。这些泥塑造像多温婉含笑、典雅静谧,这种喜从心生、洁净无言的笑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令人顿入淡定、 超然之境界。一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被评为洛阳九大“镇都之宝”之一,虽然造像眼眉、脸颊以上都已缺失,但那丰满鲜活的 脸庞、挺直高颀的鼻梁、轮廓清晰而柔和的嘴唇,依稀流露出宁静、雍容与慈祥,引人无限遐想,让它拥有了“东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东方的蒙娜丽莎” 摄影/杜广磊这座在我国乃至世界已知的最高纯木结构建筑,这座由王朝统治者胡太后敕建、承载着“永远安宁”之希望的佛塔,在北魏时期仅仅存世了十八年。虽然短暂,却留下了千年唏嘘。
永宁寺塔遗址永宁寺塔遗址永宁寺塔遗址永宁寺塔遗址永宁寺塔遗址智出天然,妙感灵授
直到今天,关于永宁寺塔的设计建造者郭安兴,民间仍流传着一些神奇的故事。
郭安兴的哥哥《魏故河涧太守郭定兴墓志》中就有提到,郭安兴“智出天然,妙感灵授”,他的设计灵感并非来自凡人智慧,而是“天授”。相传,郭安兴在设计永宁寺塔时,曾通过观察木材纹理瞬间判断材料是否合格,甚至能够感知石材的“气脉”是否适合承重。并且,郭安兴的设计图纸被形容为“神秘藏宝图”,同僚难以理解,但是他却能够精准地把控施工的相关细节。?
相传,郭安兴在设计永宁寺塔时,为了确保木塔的稳定性,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以一根巨大的木柱作为塔的核心支撑。这根木柱贯穿塔的九层,从塔基直达塔顶,成为整个建筑的“脊梁”,“遇风不摇”,被视为祥瑞。另外,塔身倾斜时,此柱还能够自行调整角度来保持平衡。虽无实证,但这反映了人们对郭安兴建筑技艺的赞誉。
宣武帝时期,郭安兴还主持修建了景明寺,它和永宁寺并称北魏洛阳两大佛寺。景明寺香火极旺,每到四月初八,洛阳城周围的各大名寺都要向景明寺赠送佛像。佛像多达千余尊,依次从宣阳门(故城门)抬入,接受皇帝散花礼贺,当是时,百花齐放,锣鼓齐鸣,欢呼之声响彻全城。为了能完完整整地观赏这场盛会,许多人提前一两天就赶到了寺院门口。
图片 | 唐浩莹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汇融优配-股票低息配资-按日配资炒股-股票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